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崖洞葬风俗(3)

崖洞葬是原始社会时期鬼魂观念产生之初的产物。关于崖洞葬的来历,笔者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时听说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

  崖洞葬是原始社会时期鬼魂观念产生之初的产物。关于崖洞葬的来历,笔者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时听说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将死人的尸体平分给大家吃掉。这种习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后来瑶族之中有一个名叫老洒的青年由于亲自目睹了母牛产小牛时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决心改变分食老人尸体的陋习。当他母亲衰老去世以后,他便悄悄将母亲的尸体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老洒的母亲去世,坚持要分食尸体。为了说服人们,废除吃人风气,老洒在舅舅的帮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将牛肉平分给大家。自此瑶族开始实行崖洞葬并举行砍牛仪式。

  这个传说表明:

  ① 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历过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尚存在过食人遗风。

  ② 人类丧葬习俗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原始宗教观念——鬼魂崇拜产生之前,瑶族先民还无丧葬礼仪和葬俗。

  这个传说从民族学的角度证明我们南方苗瑶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观念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苗瑶族虽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崖洞葬的种种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均带有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特点。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血缘纽带来维持,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氏族而独立生存。人死以后,人们按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他们生前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死后也同样不能分离。

  八、黔南崖洞葬遗址: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九、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

  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

  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