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关中的丧葬文化(2)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关中人眼中,活过70岁而逝,就是喜丧了。此时的吹打、祭奠和哭丧并不完全是悲情的宣泄了。关中人在亡者年龄的计算上,通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关中人眼中,活过70岁而逝,就是喜丧了。此时的吹打、祭奠和哭丧并不完全是悲情的宣泄了。关中人在亡者年龄的计算上,通行虚岁记数,即把逝者生死的两个年头都计算在内。加之,儒家认为“仁者寿”,因此,在关中,高寿而亡者,主家少有悲痛,反有一种对逝者德行与仁义展示的满足。同时,理智也告诉人们,人死不能复生。关中丧葬文化中“节哀顺变”的思想,其实也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维。

关中的丧葬音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关中的丧葬乐器有锣、鼓、钹、唢呐等,而主要乐器是唢呐。唢呐独有的音色,高亢的音调,再配上悲痛的旋律,凄哀婉转、如泣如诉,能充分宣泄出悲痛的心情。如果四杆、八杆唢呐一起吹奏,则更具震慑人心的力量。加之其他配器,关中的丧葬音乐大起大和,古老凄美,成为关中丧葬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丧葬文化的标识之一。在丧事的不同阶段,丧乐的演奏也是不同的。人倒头以后,悲怆的唢呐声破空而来,悲凉的调子告诉人们有人死了,也宣布着主家丧礼的正式启动;入殓的时候,音乐是最为悲壮的,痛彻肝肺、令人涕泪齐迸;施礼献饭时,音乐舒缓有度,令孝子回忆逝者的事迹功德;起灵时,音乐又达到一个高峰,因为逝者将要永远离去;送埋的路上,音乐又变得轻松悠扬,用来舒缓、调节人们连日来的悲伤,同时以免人们过于悲痛。

与丧葬音乐相吻合,关中哭丧的特色也十分鲜明,一反关中人内敛、少言、不善抒情的常态。关中哭丧的主角是女子,而且伴随整个丧事的始终。女人们哭腔响亮,以一声:“哎――娘――”起头,高音破空,悲从中来,且哭且唱,泣怨哀诉,一句唱完,之后便是长长的拖腔,有对逝者的追忆,亡故的痛惜,也有对自己一生坎坷的联想与哀叹;而男人们的哭则是扑倒在灵前,磕头捣地。起音最重最响,一声喊尽,后边是短促的“呵、呵”声,主哭词为“我的爸(妈)呀”。尾音处常常几断几连,眼闭口张、泪涎长吊。关中对哭丧有讲究,如果哭者不放悲声、没有眼泪,或者哭声没有响彻天地,都会被视为不孝。

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与发扬,关中的丧葬文化也有甄别、研究与扬弃的必要。比如对祖先的祭奠,不全是迷信,本质上是一种感恩和思念。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丧葬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密切家庭成员及乡亲、同事等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