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丧葬礼仪的缘起与社会意义

丧葬礼仪的缘起与社会意义: 丧葬礼仪是整个殡葬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亲朋齐聚,众人观瞻,十分引人注目。因而,改革丧葬礼仪是殡葬改革工作中..
    丧葬礼仪是整个殡葬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亲朋齐聚,众人观瞻,十分引人注目。因而,改革丧葬礼仪是殡葬改革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丧葬礼仪改革的总任务是革除大操大办、愚昧迷信的传统丧葬礼仪,树立简朴、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简称丧礼,指在丧葬活动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进化的产物,是在丧葬活动中为执行一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人对待死者,与动物没什么区别,并未对死者尸体有意识地加以处置,而是随意弃置,没有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故谈不上什么丧葬礼仪。随着人类向文明社会迈进,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明确认识到生与死的对立,重生惜死的情感日益强烈,并且对灵魂与躯体的关系有了某种理解,于是便开始有意识地处置死者尸体,并进而逐渐形成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样丧葬礼仪便产生了。丧葬礼仪,开始比较简单,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分化日益明显,便日益变得复杂、繁缛。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人人平等日渐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则又有向简单回归的趋势。     丧葬礼仪与其他事物一样,决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它之所以产生并得以流行,是由于其具有一定功能,可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也即是说,它具社会意义。丧葬礼仪的功能大体可分为主体功能和附带功能。其主体功能可简要概括为“哀思追远,致敬示爱,承良竟志,求福避祸,求得心理平衡”;其附带功能则可简要概括为“争荣显,明身份,定荣辱,行教化”。     丧葬礼仪的主体功能可表达或满足生者对逝者的爱恋心理、哀伤心理、报恩心理、希冀永恒心理及自身的渲泄心理、求福避祸心理等多种心理。如丧葬礼仪中的哭泣、默哀、播放哀乐及披麻戴孝、缠黑纱等活动便表达了对亲人去世的哀伤,并使自己的渲世心理得到满足,因哀伤情感需要渲泄,一直压抑在心头会使人焦灼不安,甚至精神崩溃,通过哭泣及哭泣中的捶胸顿足、真情诉说等行为,便使渲世心理得到满足,使人恢复心理平衡。对逝者招魂装殓、超度亡灵、以酒肉祭典、陪葬各种器物、焚化纸钱冥币等行为则是要让死者能在阴间过上富裕美满的生活,表达了为死者求福避祸的心理。当然,那些在死者生前曾冒犯过或有负于死者的人,这样祭奠的目的则不相同,是怕死者灵魂在阴间向其报复,想以此求得死者的宽恕,表达为自己求福避祸的心理;另外,人们十分害怕死者鬼魂在周围游荡,纠缠自己,于是便通过出殡时打碎一个碗或盆,送葬回家时不能回头及遗像要反向捧着走等丧礼禁忌来关闭生死间的通道,斩断与死者的联系,这也是生者表达为自己求福避祸、希求吉祥平安的心理。现代社会风行为逝者开追悼会,致悼词、介绍已逝亲人的生平事迹及写回忆录、发表纪念文章等活动,可追念已逝亲人的生平业绩,启迪和激发生者继承和发扬逝者的优良品质及完成其未竟之志,从而可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心理、报恩心理及希冀永恒心理等心理。     丧葬礼仪的附带功能虽不如主体功能重要,但也不容忽视。     首先,丧葬礼仪具有争荣显的功能,即具有为死者及其家属争得面子、尊严、声誉的功能。人都怕因丧事办不好而丢了面子。那些有钱有势者,想借办丧事露露脸,以此维护、提高自己的声望;那些贫寒之家也不愿因丧事而落个寒酸的名声,往往举债也要撑起自己的面子;那些在死者生前不尽孝,名声不好的人,更想借把丧事办得隆重些、豪华些而改变自己的不良形象。     其次,丧葬礼仪具有明身份的功能,因其都是根据死者的身份来操办的。我国自商、周以来就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社会等级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而且影响到了丧葬文化,什么身份的人享受什么样的丧葬待遇,不是有明文规定,就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通过丧葬礼仪,死者的地位高低、贫富贵贱等情况便清楚地显现出来。     再次,丧葬礼仪具有定荣辱的功能。死者一生是光荣,还是耻辱,可借此而得到评判。此种功能,在封建社会最为明显,那些有功于社稷的达官贵人,死后,皇帝、官府往往给予明文褒奖,赠以文正、文忠、文襄、忠武等美谥,隆礼厚葬,有的还专门立庙建祠加以祭祀,充分一表现出其一生的荣耀;而那些作奸犯科、声名狼籍的人死后,往往降等埋葬,授以炀、谬、丑等恶谥,剥夺生前的一切荣誉,充分表现出其一生的耻辱。在现代,此种功能虽不如古代那么显著,但仍然存在。如有卓越贡献的人去世后,国家领导人要参加葬礼,报刊上要发表纪念文章,追述其一生的光荣。现代人死后,在遗体告别仪式、追掉会上,往往要由领导或家庭中有德望者讲话或致悼词,以对死者的一生作出评价,此显然是对死者进行荣辱定位。     另外,丧葬礼仪与其他礼仪一样,也具有行教化的功能,可以厚风淳俗,劝善戒恶,稳定社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十分重视以丧礼来教化民众,历朝为此还制定了相当完整的制度。此种功能,今日仍十分显著。如2001年4月1日,王伟牺牲后,官兵共祭,中央政府授予其“海空卫士”荣誉称号,江泽民亲自接见其家属,报刊上也发表了大量的回忆和纪念文章。这无疑具有鼓励人们为人民、为祖国利益而奋斗,为正义而献身的社会教化功能。但是,在传统丧葬礼仪的功能中,“争荣显”、“明身份”等功能,是殡葬文化的糟粕,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应予摒弃。(据:光明网博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