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解读皇家祭祀文化

解读皇家祭祀文化:我国当代都城的建筑设计规划制度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如无大都的设计思想就是完全恪守《周礼•东官考工记》..

我国当代都城的建筑设计规划制度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如无大都的设计思想就是完全恪守《周礼•东官考工记》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而《周礼》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蓝图。明代的北京城则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直至清代,一直为统治者所沿用,其设计布局是非常严密完整的,外城,内城,皇城,层层拱卫着紫禁城,体现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主要的建筑物都坐落在中轴线上,巍峨宏大,其它各种建筑物也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主作有机地布置和配合,对称而和谐。

步出午门,沿着中轴线,左有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有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坛。在皇城的东、西、南、北、分布着天坛,地坛、月坛、曰坛,先农坛等祭拜日月天地及农神的地方,每适有重大节日,重要时政及四本时令,皇帝都要前往祭祀,以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社稷平安,祭祀活动是皇家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处所,创建于明永东十八年(1420年),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节,七月十五,死去皇帝忌辰,都要在这里致祭。每年岁未(大建廿九日,小建廿八日当天)要举行合祭,即所有供奉于太庙神主的合祭。祭祀典礼由礼部和太常寺负责。

明代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以前,一直举行合祭制度,后来,嘉靖皇帝朱厚聪改变了合祭制度,将太庙改为分立的九座庙,分别奉祀历代祖先,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庙被雷火焚毁,只残留了东南的睿庙一座,朱厚聪以为这是祖宗,不愿意分祀,故示警烧去,所以于二十四年(1545年)又恢复了合祭制度。明代未年,闯王本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烧毁了这座代表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建筑群。

清时,统治者尊崇汉制,敬天法祖,于顺治六年(1649年)重新修建了太庙,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布局。太庙的主要建筑由三座大殿组成,殿外是红色围墙,正南五座门楼、墙、檐、斗拱全部由琉璃构件组成。前殿坐落于三层须弥座之上,周围是汉白玉雕花石栏,黄琉璃瓦庑殿顶,金丝楠木,金砖墁地,气势恢宏壮美,这里是专供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中殿,也称寝宫,供奉着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的神位。后殿供奉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的神位,后殿又被称为祧庙,即祭祀远祖的庙。

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传统的祭祀之日,除正月在上旬的占卜日子之外,一般都在初一日举行。此外,岁未的合祭,皇帝登基、亲政、大婚、远征等重大时政也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每逢祭祖之时,要提前三天做好准备。届时礼部尚书到太庙牺牲所通知准备祭品,皇帝则要到斋宫斋戒,陪祀的文武官员衙署斋戒。祭前两日,由大学士写祝版。祭前一日,皇帝到中和殿阅祝版,阅毕行三拜礼,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大殿一层阶上。祭祀当天,皇帝乘礼舆,穿祭服出宫,至太和门换金,午门擂鼓,法驾卤薄前导。至太庙后,太常寺卿恭导皇帝由太庙南左门入,盥洗然后从左门入殿,随之韶乐奏起,繁锁的祭拜仪式开始了。祭祀完毕,皇帝还宫,法架卤薄前导,午门呜钟。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曾一度仍为逊清室所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28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太庙这座昔日皇家祭祖之所成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在午门甬路西侧,与太庙东西相对,辽金时期为燕京城东北郊的兴国寺,元时改名为万寿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这里建社稷坛,至清时,因袭明代遗制,这里成为封建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所谓社即士地神,稷为谷神,社稷便成为国家的象征。全国面积约360余亩,其主体建筑是社稷坛、拜殿、戟门。社稷坛呈方形,三层,坛上铺着五色土,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这五色土是由东春,西白、南红、北黑、中黄这五种颜色组成,意味着中国古代五方五色的规制,以象征全国,坛中央立着一棵方形石柱和一棵方形木柱,社主用石,稷主用木,二神同坛同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