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挽联大全 >

四位大师与四副挽联(2)

梁启超曾是康有为的门人弟子,早年追随康有为,后来两人因政见纷歧,由疏远而致对立,到了张勋复辟时,两人更是情同水火,康甚至诋梁为枭獍;后来

  梁启超曾是康有为的门人弟子,早年追随康有为,后来两人因政见纷歧,由疏远而致对立,到了“张勋复辟”时,两人更是情同水火,康甚至诋梁为枭獍;后来两人又和好如初。康逝世时梁在所作的祭文中,仍尊康为师,对康有为为世人所诟骂的参与复辟一事,更曲为之辩。本联中,梁用“山颓木坏”一词来形容他的悲仰,可能是真情。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1927年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由他遗体的衣袋中搜得遗嘱—封。内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我死后……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等语。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一位享有崇高学术威望的学者。他在史学、古文字学和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西洋唯心主义古典哲学,也有深湛研究。特别是其治学方法,更是开一时之风气。正因为如此,学人对他的早逝无不痛惜。关于他投湖自尽的原因,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是“殉清”,但陈寅恪独倡“殉文化和纲常”之说,他在那篇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不过,本联如用“殉清说”来解读,也通。

  [上联]首句中,“十七年”指1911年至1927年。其间:辛亥革命成功和清帝被迫逊位(1911年)、“张勋复辟”事件破灭(1917年)、废帝溥仪被赶出故宫(1924年)以及北伐军直逼北京(1927年)等接二连三的重大世变,使王国维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之感,故曰“家国久魂消”。次句“剩水残山”,水指昆明湖,山指万寿山,均在颐和园,为王国维自尽之地。最后一句中,“累臣”,王国维曾于1923年应废帝溥仪之召,任南书房五品行走。王国维对清室的情感很深,—直以清室遗臣自命。末句中的“一死”,用词上与王国维遗嘱中的“一死”相呼应,增强了修辞效果。

  [下联]第一句中化用了一个典故。韩愈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牙签是插于藏书中的一种标识,用以便于查找书籍者。本句中用牙签表藏书,把“新若手未触”改为新手触。全句的意思是说陈寅恪初次接触到王国维遗留的五千卷藏书。次句中“玄文奇字”是形容这些书内容和文字的古奥(按:王国维精于古史和古文字)。末句中“遗命”,指遗嘱中“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一事。

  陈寅恪撰的这副挽联,如从文学的角度立论,堪称挽联中难得的的精品。《四》文中介绍说:“此联一出,时人纷纷赞之,罗振玉更是誉为挽联中最佳之作。”这并非过誉之词。不过,罗振玉的“更是誉为”,可能是特别赏识这副挽联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原故。

  王国维挽沈曾植联:

  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

  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

  这副挽联,笔者是首次在《四》文中看到。读后颇疑其是否为王国维本人所作。理由如下:一、从文笔风格来看,王国维所作的诗词,文笔古雅,文言味浓;而本联中,上联的前面三句和下联的前面三句,在语式和用词上,都近于白话体,与王的诗词固有风格不同。二、从对人物的评价来看,联中称沈曾植为“世界先觉”,拔高得有些离谱;我们试把王国维写的《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乙庵是沈曾植的号)来对比,文中虽然对沈的学术成就也备加赞誉,但措辞有度,看不出有把沈曾植夸誉为“世界先觉”的任何迹象。三、王国维与沈曾植两人私谊甚深,但这副挽联中却完全不涉及两人私谊的事,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四、也是最主要的,笔者看了《四》文后,曾试图查阅一下该联的出处,未获成功,但在一本研究王国维的专著中〔3〕,却看到另一副王国维挽沈曾植的挽联。据书中注,该挽联是取自《王国维全集》(中华书局出版),现转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