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土葬习俗的变迁

土葬习俗的变迁: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古代大诗人陶渊明《挽歌》中的著名诗句,表达的虽然是诗人对生命的豁达感悟,却也传递出千百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古代大诗人陶渊明《挽歌》中的著名诗句,表达的虽然是诗人对生命的豁达感悟,却也传递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入土为安”习俗的推崇和传承。

将遗体交付给大自然,化为大山脚下的一抔土,成为生者尊重逝者的唯一选择。多少年来,沿袭这种土葬之风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青山被坟堆占据,尤其是那些道路畅通、环境宜人的城市近郊,更成为阴阳先生千挑万选之下的风水宝地。

和一些地方一样,我区开发建设40多年来,数以万计的逝者以土葬的形式安息于大山脚下,他们在遗体得到尊重、灵魂受到慰藉的同时,却也毫不吝惜地与活人开始了资源的争夺,致使土地被蚕食,树木被砍伐,植被遭铲除,生态被破坏……

一个人和一棵树、一亩地到底是什么关系?民政部门算了这样一笔账:

我区每年死亡人数约为3200人左右,殡葬改革前,除加区每年火化近900具遗体外,其余2300多具遗体均为土葬。如果装棺入殓的话,每年要耗费优质木材约9200立方米,占用林地面积11.5万平方米。

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和严峻的现实!如果让这种传统丧葬习惯再继续下去的话,总有那么一天,大兴安岭的万顷青山将成为万丛坟头,生者成全逝者的结局,必定是付出家园被挤占、资源被吞噬的沉重代价。

要让亡灵得到安息,更要让青山得以长留!

2006年8月,地委、行署审时度势,将推行殡葬改革纳入到实施生态战略的系统工程中,制定出台了《大兴安岭地区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在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政府主导的原则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行殡葬改革工作的具体步骤,决定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火葬

改革决策一出,必然要与根深蒂固的丧葬旧观念交锋。

如何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疙瘩,各级各部门所采取的办法是,宣传,宣传,再宣传,从思想意识上逐渐扭转群众的旧观念。

从2006年8月到年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全面铺开。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板报、标语以及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殡葬改革和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倡导推行文明丧葬新风。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殡葬改革的理念在全区家喻户晓。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殡葬改革是关系到切身利益和惠及后世子孙的大事,广大人民群众从最初的想不通到后来的基本认同,从对政策的抵制向理解和主动配合转变,从而使一场声势浩大的殡葬改革文明新风在8万里兴安大地上蔚然兴起。

组织保障 多部门联合作战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艰辛的风俗习惯的革命。要赢得改革的胜利,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保障。

2007年,地委、行署将殡葬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打响了一场彻底改变遗风陋俗的攻坚战役。

行署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殡葬改革工作,并通过召开殡葬改革推进会和现场会等多项有效措施,对殡葬改革工作抓推进、抓落实。行署有关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各地检查指导殡葬改革工作,到县、区殡仪馆服务场所进行实地检查,深入到乡镇、群众中进行明察暗访。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了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做到年初有安排,平时有督促检查,年终有考核,有力地推进了殡葬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

全面推行火葬,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和关键。殡改前,全区除加格达奇有正规的殡仪馆外,其余县区还都是一片空白。为此,行署制定了科学的殡葬改革方案,对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地通过招商、吸引社会资金、政府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2800余万元,在新林、呼中、塔河、漠河和呼玛共新建殡仪馆5处,殡仪服务中心10处,新购进6台火化炉和10辆殡仪车。

为了减轻丧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从感情上积极引导火葬的实施,行署制定了《关于全区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政策补贴实施意见》,对低保户、困难户等困难家庭办丧事予以补贴,适当减免遗体接送费、火化费等。

呼中区碧水镇就曾做出对实行第一例火葬的丧者家属给予2000元奖励的决定。2007年10月2日当天,团结委、奋斗委居民赵万海、朱庭禃去世,成为实行殡葬改革以来镇内第一例实行火葬的居民。镇领导在开会时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中止会议,来到死者家中,在第一时间将2000元补贴送到二位逝者的亲属手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