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悬棺葬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悬棺葬: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概念: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 名称: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岩子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区)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1)洞穴式(初始形态)(2)凿穴式(发展形态)(3)桩木式(定型形态)悬棺葬俗产生原因:(1)灵魂观念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悬棺葬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太平寰宇记》卷168:“僚人礼俗殊异,以岩穴为居止。”灵魂“寻根”意识产生崖葬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的少数民族实行此葬仪。悬棺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悬棺葬地的选择必须依山傍水和船形棺的使用反映出悬棺葬起源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福建、江西等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我国悬棺葬年代中最早,且为古代越族之葬习。《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古代越人的经济生活“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短褚不袴,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上述记载表明,我国古代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根据鬼魂到另一世界去生活的幻想,将人的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因此许多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基于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古代越人便将悬棺葬地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人的生命虽已结束,然而死者的鬼魂与原先的社会群体尚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冥冥之中他依然与他的亲人在以前所处的地理环境中生活。 船是我国古代越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福建武夷山的船棺是迄今为止我国悬棺葬中最早的葬具。白岩、观音岩保存较好的两具船葬全长3.5至5米左右,宽约0.55米、高0.6至 0.7米。无论从形状、大小等方面来看,武夷山船棺均与目前闽北江河及闽南厦门等地沿海所用的木船和渔船相似。这种情况表明,船形棺最早很可能就是实用器物。 四川巴县和昭化县所发现的巴人船棺均长4至5米,宽1至1.2米,有的船棺板厚达12厘米以上⑨,如此巨大的船棺亦应是生前的生产和交通工具。 在东南亚地区以船为棺的习俗亦十分普遍,越南的朱芹遗址、朱山遗址都发现了船棺葬,越溪(海防)也有独木舟式的船棺葬⑩。至今越南的傣族人仍把死者放在独木舟式的棺材中,马来西亚甘榜双溪朗遗址发现了两面铜鼓放在一座船棺的木板上,在瓜拉塞林新发现了一个渔人村落的船棺葬遗存。在加里曼丹岛洞穴遗址中同样发现了船棺葬俗。 据民族学资料,沙巴东海岸的沙巴人、加里曼丹岛的斯卡宾(Skpan)族、美拉尼西亚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中的安布庵(Ambutmy)岛的要人以及汤加和萨摩亚群岛的酋长等死后均用船棺。萨摩亚群岛盛尸用单船或双船,班克斯群岛的Va- nunLava岛,人死即以生前所用之船为棺。 在我国,无论东南地区还是西南地区的悬棺葬中几乎所有的葬具均为整木凿成。整木刳空而成的棺与独木舟相似,可以认为是一切船类的祖型。大量的科学资料表明,船与行悬棺葬的民族有着密切关系。从我国和东南亚的悬棺葬和船棺葬大都分布在江河沿岸和滨海地区来看,这两种葬俗都起源于近水而居的民族之中,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特征。 近水而居,善于造船和用船是我国古代越人的特点。船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死后以船为棺,继续享用,完全符合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心理素质。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置棺方式悬棺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2)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3)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 (4)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5)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 (6)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悬棺原因《信息时报》2003年6月3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传说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来他最信得过的人,将别人垂涎已久的兵书与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另一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 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日《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采用悬棺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不过让人们起疑的是:除了选择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外,采用其它的葬俗就不“趋吉”和“尽孝”吗?《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此说也有不通之处,因为凿岩式、自然洞穴式就堕不下来了。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口传的《苗族古歌》,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很远的东方来。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里,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这里的苗族老人,把悬棺这种安放形式叫“搁”。“搁”就是使物体处于一定的位置,是还可以移动的意思。在格凸河风景区,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主人告诉我,用苗语说脚杆寨(在)叫“不这吾”,意为“我要回家”。传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于是乎,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入将其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在那些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一同回家归根。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于是就有了脚杆寨(在)的寨名,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 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的祭奠仪式,要砍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马安、战刀、弓箭、四斗笠。相传,苗族的祖先因为外敌入侵,从失去了东方的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但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可是在有生之年未能愿,死了也要骑战马从反战场,杀敌报仇。由此看来,行“悬棺葬”只是一种临时存放,等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去,由于这种愿望长期没有实现,就成了一种习俗。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天下奇迹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