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丧服的讲究

丧服的讲究: 丧服 通俗来讲,就是为哭丧悼念逝者而穿的服装,一般为年长者或同族长辈去世才穿丧服。丧服..

        丧服 
        通俗来讲,就是为哭丧悼念逝者而穿的服装,一般为年长者或同族长辈去世才穿丧服。丧服通常为白色,按古俗来讲又分为五等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披麻戴孝
     何谓“披麻戴孝”呢?长辈亲人去世了,子孙后代要身披麻布服,头上挽上白布,以表悼念。披麻戴孝最早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按照说法,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坟茔。据说这风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阳一带流传。
     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今淮阳)弦歌台上向弟子们讲经,忽然,老家人快马来报:“先生,大事不好,老妇人得紧病过世了!”
     这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轰顶,孔子当即昏了过云。他醒过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随手拿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向子路、颜回简单嘱咐一句,就随来人火速往家奔。
     孔子到家后,扑到母亲床边跪下大哭。一连几天几夜,他没脱衣,没睡觉,一直啼哭不止。到送葬的时候,他哭得嗓子嘶哑,累得腰疼腿软,但还是要坚持送母亲到坟茔安葬。家人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子当拐杖拄着,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一路上,他想着这一去就和母亲幽冥路隔,再无相见的机会了,不由哭得更加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孔子是出名的知书达理的大孝子,很受人尊重,所以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人们见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觉得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老者想了半天,用手捋着尺多长的白胡子慢条斯理地说:“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对母亲的一片至纯至真的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连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们看到夫子的鞋后跟没提上,那也有个讲究哩,是说父母的丧事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跟也顾不上提呢!”
  人们觉得老者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成了淮阳一带人们效法的对象,并越传越远。久之,都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殡葬礼仪,一直流传至今。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等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