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广州殡葬史话

广州殡葬史话: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殡葬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州人历代多采用土葬有"万物归于土"、"人死归土"和"入土为安"之说。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死后土葬是天
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殡葬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州人历代多采用土葬有"万物归于土"、"人死归土"和"入土为安"之说。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死后土葬是天经地义的事由此习俗相沿人死后多采用土葬。这也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世代的农业社会有关。农民靠土地生活认为土地是生命之本。人死后埋于土中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加上在封建社会中土葬是最有条件表现等级差别的丧葬形式。因为只有土葬才有必要建造能长久保存的标志作为死者生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比如颇有气势的墓碑、墓道、拜台、石人、石兽、华表等。每年清明和重阳扫墓时既表示了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维系了家族的关系显示了排场给活着的人以满足。在广州民间迷信"风水"的人不少富贵人家往往请风水先生为其先人"寻龙踏穴"欲寻得一"风水宝地"希望将来福荫子孙造福后代。所有这些都使土葬之风长兴不衰。在南粤那些早年祖辈到海外谋生亲属旅居海外短时间未能赶回的还有把棺柩停于庄房历时三、五年甚至数十年而不葬的。当然现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旧习俗已难觅其踪了。
古代土葬有棺外加椁的而近代则很少用椁。明代盛行用砖结构现在广州人称之为"明冢"。近代不少人于棺柩落葬后在冢面建墓欲使先人的坟墓永久保持。据宣统三年《番禺县续志》记载乡俗葬后数年每起棺捡骨另贮瓦塔俗称"金塔"名曰拾金。执金的习俗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政府坚决取缔土葬后除旧坟迁葬到国家合法公墓之外"执金"现象已很少再见到了。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通过建坟光宗耀祖、祈求先人之墓福荫后代的封建迷信思想抬头。土葬之风在不少农村根深蒂固环境被破坏土地被蚕食风气被败坏。政府有针对性地强化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火葬。有些人想不通认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都是土葬为什么现在就一定要火葬。其实火葬在我国早已有之最早可见诸于先秦史籍。但在当时不过是一种地域性民族性的存在。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原以土葬为重视火葬为异端。到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一些人的传统观念。印度僧侣来我国传授佛法也传授了火葬。在僧人死后焚身的影响下火葬扩大到民间。唐、宋时中原地区已有不少人奉行火葬。特别是南宋时江南地区人多地少火葬之风更盛。虽然两宋朝庭都曾下诏严禁如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下诏书说火葬"宜禁止"南宋高崇也曾两次批准臣属关于禁止火葬的建议。但是民间"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也有另一种说法。现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民国38年6月11日的大光晚报就有一篇文章认为"火葬原不是近代才发明的也不单是源于佛门。考查宋代历史知我国早已有之。不过只在江南一带大都贫苦者为之"。直至清朝在广州地区仍有火葬现象可寻。如在广州的从化据清同治九年1870《广州府志》记载"从化人质扑不豪华民勤耕儀无他伎艺……族分良贱婚嫁择偶葬溺于堪舆并有火化者。"宣统元年的《从化县志》卷一"风俗下"也有记载"丧制道家礼向有作佛事者。葬则多溺堪舆家言好争善地小民或有火葬"。在广州的花县现为花都市据民国13年《重修花县志》卷二"风俗"记载"丧葬大家犹存古礼或用齐道增醮第泥于风水之说有多年不葬者有家贫而火葬者此习俗相沿之弊不可不急为救正也。"广州的近邻南海直至清代也仍有火葬踪迹可寻雍正十三年上谕古之葬衣之以薪葬于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所以通变宜民而远其仁孝之心也。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迁徒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奉侍聊以遂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录自道光十五年同治八年重版的《南海县志》卷一"丧葬"
应当说近代广州的殡葬史就汉族而言基本上是以土葬为主的。满族同胞是在乾隆21年1756年到广州最初是八旗军队原定三年调防一次死亡后火化运回老家及后因固定不调走搞满族八旗茔地实行土葬。民国时期因受封建礼教和旧习俗的影响除佛教僧人外办理亲属丧事时仍习惯采用土葬办火葬的为数不多。广州解放后于1958年开展殡葬改革推行火葬逐渐改变市民的观念。1961年广州当时的"银河火葬场"兴建的两台柴油火化炉投入使用以前烧的是煤1966年8月广州市殡仪服务站自动停止抬棺土葬业务采用火葬的日渐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州殡仪馆办理丧事的均采用火葬。到1970年广州银河火葬场改名为广州市火葬场后广州市民丧事后化已相当普遍了。但在郊区和农村地区火化率还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基本上是土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