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网葬的含义

网葬的含义: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对死亡现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原始人类面对亲人的死亡,虽然认为是一种凶厄,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悲哀与困惑,但
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对死亡现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原始人类面对亲人的死亡,虽然认为是一种凶厄,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悲哀与困惑,但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当然也不可能形成丧葬的观念和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下的祖灵崇拜观念逐步与原始宗教脱离,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出现了“孝”的观念,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礼制的一部分。人类自从产生了灵魂观念后,对墓葬亦日益重视。但由于早斯生产力的低下,还未产生把墓葬作为永远祭祀的意图,因而墓地无任何特殊的标志可辨,所谓有墓无坟。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大人物的墓亦“与平地齐”。考古证明,坟丘的出现约在春秋晚期。当时诸候割据、辟雄纷争,在丧葬制度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纷纷仿效天子,超越礼制,修建宏大的陵墓。孔老夫子将父母合葬时,虽知道“古也墓而不坟”,但为日后便于识别,亦采取了“封之,崇四只”的做法,即在其父母的合葬墓上筑了四尺高的坟丘。到战国时代,坟丘式的墓葬普遍流行。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王公大人的墓葬“棺樟必重,葬埋必厚,衣食必多,丘垅必巨”,是谓厚葬成风。由于封建等级制的森严,一国国君的坟墓必特别高,于是有了“陵”的称谓,反映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看来,丧葬文化的发端还在于灵魂不死之说,所谓人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那么,人死之后到底是不是灵魂不死?现代医学对濒死体验的记录表明:清朝灵魂是没有的。基于这种思想,太平天国在反抗封建政权的斗争中,对包括丧礼在内的传统进行了否定和冲击。

太平天国的正式文书(天条书)中就明确宣布要把“一切旧时坏 规矩尽除”。首先,把旧时的丧葬礼仪看作是“坏规矩”,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时的丧礼改革包括:把人的死亡当作值得庆贺的事,不宜哭;反对繁锁铺张的丧葬程式;禁用棺木;反对葬性讲风水;等等。天王洪秀全死后就没有用棺樟,只是“以黄龙缎袱裹尸”。洪仁O在《葬墓说》中对那种以在生父母为可有可无之亲,而死后骨骸祝为求富求贵之具”的时弊的抨击,真是深刻之至。但是,由于这些变革所存在的以新迷信代替旧迷信的局限性,加之丧葬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改革最后以失败为告终。

自从一个崭新的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以来,丧葬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封建没落的陈规陋习又在死灰复燃,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看来,这一切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是厚葬思想和孝道(有其有假)思想在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也说明,丧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极为复杂的。 

人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有了死亡,才有了丧葬。不管千万年来丧葬仪礼、葬法、葬式和丧葬习俗如何变迁、纷繁,但自古以来就按五行而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葬法及与之相应的不同的礼仪。具体地来说,由于我国的域辽广、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的不同,各个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必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区别,反映在葬法上O是多种多样,大致有土葬火葬、崖葬、树葬、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方式。通常,自商周以后,中原地区都实行土葬。火葬亦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火葬习俗。现今我国也是推行火葬,问题是在遗体火化之后怎么办。

事实上,在所谓的火葬以后还有一个“二次葬”,即把骨灰或埋葬于地下,或搁O于塔中,或深植于树根、花O之底,或撒播于江河湖海之波。改土葬为火葬,依愚见,其理由之一可能是出于保护耕地、节约木材之考虑。不过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于安葬骨灰而大肆营造坟墓而耗去的有用土地亦相当可观;用木棺装盛骨灰而耗费的木材也不见减少;至于因厚葬和孝道而花费的丧葬费用和资材更是成倍地增加。那么,这一切应如何看待。每每与友人讨论此事时,甚至想到,“裸葬”还真不坏 。人死这后,在地上挖一深坑,毋容棺材(不管是木质的还是水泥的),赤身裸体(亦可穿随身衣服,依土而葬,亦毋需造坟丘、立墓碑。既不占有用土地,不耗资源,尸体腐朽后还可肥田,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为后代(特别是独生子女以及他们的独生子女)减轻祭祀的麻烦。可以存一幅照片,留几句话语,让在世的亲人、后代作为一种纪念。当然,留在心中的感觉才是最珍贵的。 #分页标题#e#

当世界进入到21世纪之时,人们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提出这个问题:丧葬改革如何进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