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古代埋葬制度

古代埋葬制度:一、丘垅之数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土葬必有坟墓,但坟墓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葬"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藏也",并分析其字从"死",即把
一、丘垅之数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土葬必有坟墓,但坟墓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葬"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藏也",并分析其字从"死",即把尸体放在草垫或用树树枝捆扎而成的木床上,然后用乱草覆盖掩藏。《易、系辞下》下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也就是用树枝杂草掩埋,葬地不起坟。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原始社会末期,土坑葬已经相当普遍。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叫做兆域。在地面以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地,坟指高处。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也仍然是墓而不坟。从文献记载来看,土丘坟在春秋中期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程度的流行,"不封不树"变成了"又封又树"。《礼记、檀弓上》中孔子说:"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孔子也说过:"古者墓而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识之。"为了便于上墓祭祀不能不在墓地上设立标志,"于是封之,崇四尺。"
  《周礼、冢人》所谓:"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区树数",《吕氏春秋、孟冬记》就记载了当时专门有官员"营丘垅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药草,士四尺、数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博物志》记载传说,认为墓植柏始于秦,是为防止温(一种象羊的动物)食死人脑。王公贵族的倡导和封建国家用政令来推行,也大大加快了土丘坟的普及速度。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了。
  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后世制度更加严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都有具体的规定。
  土丘坟的形状从战国开始就为方形为贵。从秦到宋,都是在多是在地宫(墓室)以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行。方行坟丘是最高规格,除了帝王以外只有极个别帝王的近亲及没有同帝王合葬的后妃可以采用。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而清代帝陵多为长圆形。从战国秦汉以来,一般的贵族、官员乃至平民百姓的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和半圆形。
二、墓碑
  《说文》称碑为"竖石也"。先秦古书提到的碑,都是指竖石。当时下葬,在墓穴四角和两边树碑,碑的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并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地悬棺而下。这种用来下棺的碑,有木质的,有石制的。棺木放入墓穴后,碑也随着埋入墓中。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东汉时墓前立碑已成风气。在晋代,墓碑多"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曾一度受到禁止。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龙、虎、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明清时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碑身和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碑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清通礼》中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以下庶士碑文曰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三、翁仲、石像生、石望柱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的神兽像等,最早出现于西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这种石雕人像,后来称为翁仲,象征生前侍从。种种石兽,叫做石像生。
  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墓前可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成对排列;四、五品官员只能置石人、石羊各两件,六品以下不得置。宋代规定:三品以上可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两件,四、五品可置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两件。明清两代规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马、石望柱各两件;三品置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两件;四品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两件;五品置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两件。至于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的翁仲、石像生,名目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