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百万用户的选择!

永远怀念

当前位置: 永远怀念 > 丧葬礼仪 >

南宁市邕宁区壮族道场之九莲灯科仪

南宁市邕宁区壮族道场之九莲灯科仪:  壮族九莲灯。它是广泛流传于南宁市原邕宁县那楼镇、蒲庙镇、中和乡、良庆镇、伶俐镇、长塘镇、南阳镇以及青秀区、良庆区、兴宁区等地区

  壮族九莲灯。它是广泛流传于南宁市原邕宁县那楼镇、蒲庙镇、中和乡、良庆镇、伶俐镇、长塘镇、南阳镇以及青秀区、良庆区、兴宁区等地区的一项富有壮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祭祀舞蹈。壮族九莲灯发源于邕宁县那楼镇庭那村,是道公在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在当地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富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神秘色彩。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根据那楼镇尚健在的老艺人黄显有回忆,壮族“九莲灯”花手舞传承至今已是第十二代了。自古以来,在那楼镇的壮族民间丧事中,就一直盛行请道公、师公做法事超度亡者的习俗。早在那楼镇开圩,逐渐成为邕宁县、钦州市灵山县以周边地区远近闻名的商埠。在繁华的商业贸易活动中,也带来了诸多外来文化的渗入和交融。壮族“九莲灯”花手舞就是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它是对福禄寿全,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的老龄人逝世后或二次葬时,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舞蹈围绕“香、花、灯、涂、果、乐”等内容边唱边用手、腕、指变化造型做出各种花手舞,舞手复杂多变快捷有序,配上击乐伴奏,演绎了富有独特柔情的花手舞。除了祭祀外,还有祈福之意。祈福后代子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顺顺利利,教诲众人只有行善积德才能修成正果,迎来福、禄、寿。

  开始前,先在逝者灵牌前安放一张八仙桌,台面洒一层白米,铺上一张紫色的纸,根据主家的要求分别摆上36、72、81、108个小碗,碗边贴有用白、红彩色纸剪成的7片花叶,形似艳丽的莲花图案。碗内放上蜡烛点燃。祭典活动一般最少需要九位道公。领头的道公身披长袍袈裟、头戴佛帽、脖挂佛珠。他们先是在师台前诵经,边唱道边从身后的孝男、孝女手上接过香火插在师台上,然后反复锣鼓击乐,直至上完香。花灯由师公班中会手艺的师傅制作,样式精巧美观,点燃时光亮闪烁,灿烂耀眼。花灯分上、中、下三品,通过“佛、法、僧”将“九莲灯”中的“香、花、灯、涂、果、乐”赐予孝男孝女,祈福他们日后种植业五谷丰登,养殖业六畜兴旺,生活顺顺利利。还教诲众人只有行善积德才能修成正果,迎来福、禄、寿。而“九莲灯”,之后“九莲灯莲花舞”开始。

  道公手持锣、大小钹、镲、唢呐、笛子、鼓、铛子等乐器围八仙桌依次排列,随着众道公敲锣击鼓,领头道公在舞手中时而顺转,时而逆转身体,不断反复和变换姿态。并用手、腕、指不停地扭转翻动,变化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舞姿。舞手完成一系列舞姿后,即进入边唱词边舞手的以“香、花、灯、涂、果、乐”为内容的花手舞蹈,同样由为首的道公演唱和舞蹈,众道公附声随和,击乐伴奏。最后舞手的道公又转入“腕花佛手”等变化无常的舞蹈动作,约一个小时“九莲灯莲花舞”结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上扫墓
相关文章
微信建馆
扫描上面二微码,免费建馆!